老子和孔子的4段对话,读懂一段,受用终生!
闻一多曾说: "四千年的历史里,除了孔子见老子,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,更重大,更神圣,更可纪念的。" 孔子曾经三访老子,虚心问道。 从他们的对话中,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和人生观。 孔子推崇仁义礼智信,注重世俗规矩;老子讲究道法自然,强调无为。 当两种伟大的思想相遇,究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? 今天,晚君带大家深度解析两位哲人的4段对话。 读懂了之后,相信你也能获得指引,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,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处世之道。 1 第一次对话 孔子生活的年代,礼乐制度基本崩塌。 他对此非常痛心,但也无法改变现状。 后来听说国都城内的史官老子博学,孔子便起身前往洛阳向老子问礼。 一见到老子,孔子便开始诉说他对当今礼崩乐坏,人心不古的不满。 老子只是耐心地聆听,笑而不语。 到了黄河边时,他指着滚滚东流的河水,对孔子说了一番话。 老子问:"你为什么不学习水的德行呢?" 孔子反问:"水有何德?" 接着,老子就提出了著名的"上善若水"的观点。 老子说,最上乘的善行应该像水一样。 水看起来很柔弱,但它的韧性极强,上能入天,下能渗地,还能穿透坚石。 这叫做"强大"。 水看起来没有固定的走向,实则依托地势而流走,遇障碍它能迂回,有决口它就奔流。 这叫做"变通"。 如果没有水,万物将无法存活,但它却不争不抢,不炫耀自己的功绩,不显露自己的锋芒。 这叫做"谦卑"。 正因为这些特质,水才能在自然界不断循环,成为永远的大地之源。 老子的这段话,是在提醒年轻的孔子,要像水一样,收敛自己的张扬与浮躁。 孔子听后顿悟,连连称赞。 《论语》里讲: "君子不器。" 意思是说,君子不应当局限于一种特定的视角,而应当具备广泛的能力和胸襟。 很多人在初入社会时,难免年轻气盛。 看到某些不良的风气,就想"整顿"一番。 但如果你能力不足,却又冲动莽撞,只会让自己处处碰壁,陷入拧巴内耗之中。 这个时候,就需要学习水的品德。 耐住性子,默默沉淀,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。 当你的视野开阔了,实力强大了,自然能用切实的行动,解决眼前遇到的问题。 2 第二次对话 孔子与老子论礼数日后,收获良多。 离开之际,他向老子郑重辞行,此时,老子又对他...